一、产业概况与核心数据
凤山县依托山区生态优势,将桑蚕产业打造为县域支柱产业,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动模式。2025年全县桑园面积达4.36万亩,2024年蚕茧产量4750吨,农户售茧收入2.66亿元,户均增收2.8万元;2025年上半年鲜茧产量2000吨,产值1.16亿元,鲜茧一等品率超90%。金牙瑶族乡等核心产区通过技术升级(如轨道喂蚕、自动上簇)推动单产提升,养殖户黄甫仗年收入增长30%(达13.5万元),凸显产业增收实效。
二、发展模式与创新亮点
组织化经营
全县73个村建立蚕桑合作社,覆盖4894户农户(脱贫户占比28.9%),通过合作社统一技术指导、产销对接,降低农户市场风险。示范基地引领
如乔音乡文里村惠民农场(85亩桑园)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吸纳带动周边脱贫户就业,月薪达3600元,成为县级“十大百万”示范样板。技术赋能增效
推广标准化养殖大棚、自动化设备,提升蚕茧品质(一等品率90%+),2025年金牙乡桑园扩增至1.6325万亩,鲜茧单价峰值达35元/斤。
三、经济与社会效益
农户增收显著:蚕茧价格稳定(28-35元/斤),养殖户黄永跃年养13批蚕,单批收入超2800元,产业信心持续增强。
产业链延伸:除鲜茧外,蚕种及桑蚕产品附加产值244万元,未来可深加工(如丝绸、保健品)提升价值链。
生态与经济双赢:桑园建设促进石漠化治理,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四、挑战与建议
风险提示
市场价格波动可能影响农户积极性(需完善保价收购机制);
技术推广不均衡,部分散户养殖效率偏低。
发展建议
强化品牌建设:申报地理标志产品,提升“凤山蚕茧”溢价能力;
深化加工配套:引进丝绸企业,推动从原料输出向精深加工转型;
政策精准扶持:对脱贫户提供设备补贴,扩大保险覆盖范围。
五、结论
凤山县桑蚕产业通过组织化、标准化、生态化路径,成为乡村振兴的典型范例。未来需聚焦技术普及、产业链延伸与风险防控,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