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概况
大同市作为全国黄花重要主产区,近年来在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的推动下,黄花产业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2024年,全市黄花种植面积稳定在26万亩,鲜菜产量达13.6万吨,全产业链总产值超40亿元。云州区为核心产区,种植面积17.8万亩,全产业链产值24亿元。全市产业已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户”的发展模式,拥有154个专业合作社和20多家加工龙头企业。
二、政策支持与产业布局
大同市将黄花产业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出台《黄花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扶持黄花产业发展十条政策》等文件,成立黄花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推动全产业链布局。2025黄花产业发展大会上签约27个项目,金额达3200万元。产业已融入百胜中国、东方航空等知名企业供应链,并出口至日本、美国等地。
三、产业亮点
标准化与智能化种植
制定《大同黄花标准体系(2023年版)》,涵盖12个生产标准。
建设2万亩绿色有机标准化种植基地,推广滴灌技术,实现三年量采(原需五年)。
应用物联网技术,建立智慧农业平台,实现“四情”监测(土壤、作物、环境、病虫害)。
精深加工与产业链延伸
开发菜品、食品、饮品、功能食品、化妆品、文创产品六大系列130多种产品,如黄花饼、黄花酱、黄花啤酒等。
培育41家加工企业,其中17家为精深加工企业,7家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品牌化与市场拓展
获“中国黄花之都”称号,入选全国土特产高质量发展案例。
在全国设立16家直营店,入驻电商平台(贡天下、供销e家等),年线上销售额显著增长。
通过展会推介(如全国糖酒会)和“黄花推介官”提升品牌影响力。
农文旅融合发展
打造忘忧大道、黄花小镇等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
忘忧农场成为研学旅游综合体,黄花博物馆、黄花宴等增强文化体验。
四、挑战与建议
挑战
采摘期集中(47天),劳动力需求大,外省用工占比73%,存在季节性用工紧张问题。
阴雨天影响晾晒,需进一步推广烘干技术。
国际市场拓展仍需加强,出口规模有限。
建议
科技赋能:加大自动化采摘设备研发,降低人工依赖。
保险覆盖:完善“价格指数保险”等全流程保障机制,抵御市场波动风险。
文化输出:结合“忘忧草”文化IP,开发更多文创产品,提升品牌溢价。
国际合作:对接RCEP等政策,拓展东南亚等新兴市场。
五、未来展望
大同黄花产业已从传统种植转向三产融合的现代化农业典范。随着政策持续发力、科技深度应用和品牌价值提升,预计到2025年全产业链产值将突破50亿元,成为乡村振兴的标杆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