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概况与政策背景
甘肃省依托千年道地药材资源禀赋,将中医药产业列为十大生态产业及重点产业重点推进。2025年上半年,全省中医药全产业链规模达393.22亿元(同比增长18.44%),全年有望突破千亿元。政策层面,甘肃省成立独立运行的省中医药管理局,统筹产业链规划与资源整合,推动“种植—加工—市场—康养”全链条协同发展。
二、核心发展举措与成效
1. 标准化种植与科技赋能
种源优化:针对种源杂乱问题,推广“三分田”良种工程(如陇西县黄芪提纯选育),通过“户均育三分苗+技术包户”模式,实现优良品种供应率超70%。
规模与认证:全省建成全国最大绿色标准化药源基地,2025年种植面积550万亩(标准化率70%),20.67万亩通过GAP认证;“岷县当归”等3个品牌入选国家精品培育计划。
2. 加工与工业增值
产地加工升级:建成84个标准化产地加工车间,推动大宗药材就地转化。2024年规模以上中医药企业达120户,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6.2%。
案例:岷县泽民药业等企业通过清洗、切片、烘干等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对接全国市场(如天津订单要求零瑕疵切片)。
3. 产业融合与新业态
“中药+文旅康养”:依托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打造“如意康养漫游陇园”品牌,发展中医药旅游示范基地。
药食同源创新:推出黄芪当归饮、纹党酒等健康产品,延伸产业链至大健康领域。
三、挑战与建议
潜在挑战
气候风险:如2025年干旱对种植的影响,需强化抗旱技术推广。
市场壁垒:地理标志品牌需进一步打通高端市场渠道,避免同质化竞争。
发展建议
科技投入:加强种质资源库建设,推广智能育苗、节水灌溉技术。
品牌营销:利用“一带一路”节点优势,推动陇药国际化认证(如欧盟GMP)。
政策衔接:优化“中医药+”跨部门协作机制,细化康养产业配套政策。
四、结论
甘肃通过“政策统筹+科技驱动+三产融合”模式,初步实现中医药产业从传统种植向全产业链高附加值转型。未来需在抗风险能力、品牌溢价及跨界融合上持续突破,为西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