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摘要
陕西省镇巴县依托“秦巴区域茶产业大脑”,以数字化技术重构茶叶全产业链,推动传统茶产业向智能化、品牌化、联农化转型,实现“三茶”统筹发展。2024年全县茶产业产值达13.32亿元,品牌价值突破8.17亿元,带动8.6万茶农增收30%以上,成为秦巴山区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标杆案例。
二、产业基础与转型背景
资源禀赋
区位优势:大巴山腹地,高海拔(1100米+)、多云雾,全国十大魅力茶乡、中国顶级绿茶核心产区。
产业规模:生态茶园16.7万亩,2024年茶叶产量6515吨,64家经营主体(含5家省级龙头、1家国家级龙头)。
政策驱动
落实乡村振兴与数字农业政策,打造“三茶”统筹示范县,获评陕西省首批“数据要素X”典型案例。
三、数字化转型路径与创新实践
1. 全链条数字化管理
区块链溯源体系:为茶叶赋予“数字身份证”,集成生长环境、加工工艺、质检数据,实现全生命周期可视化溯源,品牌溢价提升30%。
智能生产体系:物联网技术监测茶园环境,数字化生产线提升加工效率,15家企业通过绿色认证。
2. 产销协同新模式
全渠道零售平台:整合电商、物流、线下门店数据,流通效率提升50%,仓储成本降30%,推动镇巴茶叶远销国际市场。
需求导向生产:通过大数据分析动态优化库存,实现“订单未下、货已备齐”。
3. 联农带农机制创新
数字化用工平台:匹配企业用工需求与农户闲时劳动力,8.6万茶农人均增收30%,形成“数据增信+技能增值”模式。
四、转型成效与标杆价值
经济效益
2024年产值同比增长8.1%,品牌价值达8.17亿元,“镇巴毛尖”跻身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低效茶园改造1.08万亩,丰产茶园1.56万亩,亩均效益显著提升。
社会效益
带动2.2万户农户稳定增收,茶产业成为支柱型绿色生态产业。
生态效益
推广生态种植方式,18个市级生态茶园认证,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五、经验启示与推广建议
可复制模式
“产业大脑+数据要素”驱动全链升级,为山区特色农业提供数字化模板。
政策建议
强化县域数字基建,培育本土电商与技术人才;
推动“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子品牌”协同发展,扩大市场溢价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