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概况
苍溪县作为世界红心猕猴桃原产地,2024年种植面积达39.5万亩,鲜果产量14万吨,综合产值65亿元,对县域经济贡献率超13%。通过科技赋能、链条延伸、品牌打造及新农人引领,形成“种植—加工—文旅—销售”全产业链闭环,成为秦巴山区特色农业标杆。
二、核心发展路径
科技驱动标准化生产
建成全国首个红心猕猴桃科技创新中心,联合12家科研机构攻关,获专利23项,推广避雨栽培等10余项技术,商品果率达90%。
智能温控大棚、物联网设备应用实现“智慧种植”,亩均产量提升至1.5吨,亩产值超2万元(按8元/斤收购价估算)。
产业链深度延伸
加工集群:培育7家龙头企业,开发果酱、果汁等58种精深加工产品,年加工量2万吨,产值8亿元,带动鲜果收购价每斤增值1元。
三产融合:建成2个AAA级景区、187家休闲农庄,文旅综合收入近10亿元,形成“农业+旅游+电商”多元业态。
品牌国际化与质量溯源
品牌价值80.99亿元,远销21国,入选欧盟地理标志互认;建立全流程溯源体系,实现“一码追溯”透明监管。
创新“村播+电商”模式,470余名本土主播推动线上年销售额显著增长(需补充具体数据)。
三、关键创新点
人才梯队建设:三代新农人接力,70后技术专家(梁兴玉)推动加工技术升级,80后跨界创业者(周政寰)引入新品种与产销一体化平台,年轻一代返乡创业形成可持续发展动力。
跨区域协作:与浙江等东部地区合作,通过东西部协作资金与技术输入,优化品种结构(如黄肉猕猴桃“猕掌柜”)。
四、挑战与建议
潜在风险:
单一品种依赖(红阳系列)可能面临市场饱和或病害威胁,需持续强化种业创新。
加工产能与鲜果产量匹配度需动态监测,避免原料短缺或过剩。
提升方向:
深化科技合作:依托中新联合实验室,引入国际先进种植技术,扩大绿色生态园规模。
拓展国际市场:利用地理标志优势,针对性突破高端市场(如欧盟、日韩)出口壁垒。
强化村集体经济:2025年目标需配套人才培训与金融支持,确保50%村集体收入超10万元。
五、结论
苍溪县以红心猕猴桃为核心,通过全链条整合与创新要素集聚,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到三产融合的跨越,为县域特色农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科技+品牌+人才”模式。未来需在种业安全、加工附加值提升及国际市场开拓上持续发力,进一步巩固产业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