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概况与资源禀赋
普洱市凭借北回归线穿境而过的独特地理优势,坐拥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温带5个气候带,形成5个气候带交汇的立体环境,森林覆盖率68.23%,孕育5600种高等植物,中药资源达3665种。其中,云茯苓、白及产量分别占全国40%、55%,奠定全国最大原料主产区地位。2024年数据显示,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75.77万亩(林下种植28万亩),产量12.61万吨,综合产值突破130亿元,成为云南省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核心产业。
核心优势:
生态多样性:5个气候带、315天无霜期及昼夜温差大,提升药材有效成分含量。
特色品种集群:7大重点品种(云茯苓、白及、林下三七等)形成规模化种植。
创新种植模式:如“四级生态位”体系(乔木遮阴+灌木滇黄精+草本重楼+地表茯苓)实现林地高效利用。
二、科技赋能与产业链升级
普洱市以科技为核心引擎,推动产业从传统种植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型:
科研支撑:建成25个生物医药院士专家工作站,攻克仿野生繁育、GAP标准化等关键技术。例如:
良宝生物:获3个植物良种权证,无菌育苗技术保障白及道地性。
淞茂谷公司:突破石斛、龙血树等林下仿野生种植,药材品质接近野生。
加工升级:
建成全国最大白及趁鲜加工基地,推动“定制药园”供应链(如云南白药+滇重楼基地)。
延伸产业链至中成药、保健品(如滇黄精食品、藿香正气水生产线)。
标准化建设:GAP基地面积占全省51.03%,15家企业获省级“定制药园”认证(全省第一)。
三、联农带农机制与品牌溢价
普洱通过多元利益联结模式,带动10.2万户农户增收:
合作模式:
“企业+基地+农户”(如淞茂谷带动1000户,户均增收4万元)。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如澜沧县白及基地带动2480户,户均3.2万元)。
立体经济:
景东县“核桃+滇重楼+滇黄精”套种,亩产值超10万元。
景谷茯苓交易市场、江城“广地龙”养殖等项目形成“一县一特”。
品牌价值:
“普洱石斛”“澜沧砂仁”等地理标志商标提升市场溢价能力。
四、挑战与建议
挑战:
产业链下游精深加工企业规模较小,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待提升。
部分林下种植技术推广需进一步下沉至小农户。
建议:
强化科技转化:扩大GAP标准覆盖,推动更多企业通过GMP认证。
深化品牌建设:联合药企打造“普洱药材”区域公共品牌。
政策倾斜:加大对林下种植农户的补贴和技术培训支持。
五、未来展望
普洱市以“千亿级中药材产业”为目标,正构建“资源—科技—品牌—富民”的闭环发展路径。随着生态种植与科技加工的深度融合,普洱有望成为全国中药材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标杆,为乡村振兴提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