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概况
乌当区依托贵州省首批中药材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将中药材作为特色主导产业,通过科学规划、种源优化、标准化种植和主体培育,构建了从种苗繁育到规模化种植的全产业链体系。截至2025年9月,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15万亩(含林下种植),人工种植面积1.83万亩,产量0.463万吨,预计年产量0.72万吨,形成以头花蓼、黄精、天麻、淫羊藿等为核心的特色品种布局,产业效益显著。
二、核心发展路径
科学规划引领产业布局
制定《乌当区2025年中药材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策略,结合林地资源禀赋,重点推广“林药”复合模式(如羊昌镇淫羊藿林下种植)。
建成5个专业化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如头花蓼、铁皮石斛、黄精等),覆盖种源研发、提纯复壮到规模化扩繁环节,从源头保障产业质量。
科技赋能种质资源保护
依托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全区野生中药材1058种,占全省22%),联合科研院所推进品种选育,如贵州兴黔科技公司通过“传统+现代”技术实现头花蓼良种繁育。
强化初加工标准化,通过自然晾晒、机械筛选等环节提升种子种苗纯净度与存储效能。
标准化示范带动规模效应
建成3个“定制药园”及多个示范基地(如百宜镇天麻、新场镇前胡),推动前胡种植规模扩展至823亩,天麻菌棒培育技术普及化。
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如拐九村天麻基地、王坝村合作社,带动农户增收。
主体培育与产业链延伸
全区培育经营主体超20家,2025年新引进4家,申报1家市级龙头企业;招商引资项目如贵州宜晟公司计划发展2500亩道地药材基地,强化产销衔接。
政府强化服务支撑,通过技术指导(如黄精、天麻管理技术)和政策扶持,降低主体运营风险。
三、成效与挑战
成效:
经济效益显著:中药材产业成为农民增收核心渠道,如头花蓼基地采收季吸纳数十名药农就业。
生态效益突出:林下种植模式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如羊昌镇淫羊藿基地。
挑战:
产业链后端短板:深加工与品牌化能力不足,需加强药企合作或引入精深加工项目。
市场风险应对:需建立价格预警机制和产销对接平台,避免种植盲目性。
四、建议与展望
强化科技支撑:深化与科研机构合作,针对优势品种(如头花蓼、天麻)研发高附加值产品。
推动三产融合:结合大健康产业,发展中药材观光、研学等业态,提升综合效益。
完善政策保障:加大种苗补贴、保险覆盖,鼓励主体参与GAP认证,提升市场竞争力。
结论:乌当区通过“良种繁育+标准化+主体联动”模式,为山区中药材产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未来需进一步补链强链,打造全省道地药材产业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