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背景与现状
资源禀赋
通江县地处川东北,生态优势显著(森林覆盖率72%),气候温润,适宜高山有机茶种植。截至2024年,2024年,通江县已形成“一核三片一中心”(一核即大通江河流域茶旅融合产业园,三片即诺水河民胜片区、麻石铁佛片区、至洪沙片区,一中心即兴隆镇育苗中心)产业格局。茶叶发展重点乡镇15个、重点村48个,茶园面积达10.82万亩,投产茶园7.6万亩,有机茶园8000亩,欧标茶园4700亩,建成机采标准化茶园2万亩,茶叶产量2035吨,综合产值3.6亿元。转型契机
传统茶叶种植面临附加值低、市场波动大等问题。近年来,通江县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推动茶产业从单一农业向“茶旅融合”转型,实现“卖茶叶”到“卖体验”的升级。
二、茶旅融合的核心举措
1. 产业链延伸:从种植到多元体验
场景打造:兴隆镇翰林村5000亩生态茶园配套巴蜀民歌风情园、民宿、研学基地等,形成“采茶+文化+康养”复合业态,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
科技赋能:引入智能化加工生产线(日加工鲜叶4万斤)、金花藏茶深发酵技术,开发茶多糖肽精华提取等深加工产品,推动茶叶向生物医药领域延伸。
2. 品牌化与附加值提升
品牌矩阵:培育22个茶叶商标,获“中茶杯”国际金奖等多项荣誉(如“秦巴红”“雪鸿云雾”),通过电商直播、茶博馆展示扩大影响力。
文化赋能:挖掘“三李文化”等历史资源,结合非遗斗茶大赛、采茶节等活动,增强品牌文化内涵。
3. 联农带农机制
村民通过茶园务工、民宿经营、农产品销售等多渠道增收,如金山村村民年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58名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三、成效与亮点
经济收益
茶旅融合带动园区年收入超40万元,罗村茶业通过文旅销售茶叶2200万元。
深加工项目预计亩均增收2500元,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
社会效益
吸引返乡就业,减少人口外流(如翰林村村民就近就业率达80%)。
2021年兴隆镇获评“乡村振兴先进乡镇”,茶旅园区跻身市级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四、挑战与建议
现存问题
同质化竞争:周边地区茶旅项目趋同,需进一步差异化定位。
基础设施短板:部分偏远茶园交通、住宿配套不足。
发展建议
强化科技支撑:扩大与科研机构合作,培育抗病高产茶种(如试验田新品种增产20%)。
深化“融圈建链”:串联红色遗址(如通江红军文化)、古村落资源,打造全域旅游线路。
政策倾斜:优化用地、资金扶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民宿、康养项目建设。
五、未来展望
通江县计划3-5年内实现茶园亩均收入6000元,推动茶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其“生态+文化+科技”融合模式,为山区县域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下一步需聚焦品牌溢价与产业链韧性,持续释放乡村振兴动能。
分析师点评:通江县的实践表明,传统农业需通过场景创新、科技赋能和文化挖掘实现价值跃升,其“茶旅融合”路径为类似资源禀赋地区提供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可行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