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积分:0
开通VIP会员 · 享八大权益
未开通
农小蜂VIP , 您的专属数据定制管家
立即开通
退出登录
《我国牦牛市场与产业调查分析报告》
牛羊
来源:张越杰 王芳
2021-03-30
3091 阅读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

来源: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运行调控处


报告撰写人员:

张越杰  吉林农业大学/产业经济研究室  教授/副校长

王 芳  吉林农业大学  博士研究生


导语


“三区三州”在全国扶贫攻坚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牦牛产业作为青藏高原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对于藏区农牧业增产增收、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一、牦牛产业发展现状


(一)主要集中分布于藏区,生产总体呈上升态势。世界现有牦牛头数约1700万头,中国是牦牛主产国,有牦牛1600多万头,占90%以上。牦牛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是高寒藏区的重要特色产业。西藏自治区、青海藏区、四川藏区、甘肃藏区、云南藏区、新疆巴州均有分布。


资料来源: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藏区综合试验站调查数据



2015年以来,全国牦牛存栏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15年的1506万头逐步增加到2019年的1621万头,年均增长1.5%;牦牛肉产量也由2015年的45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53万吨,年均增长3.6%。


(二)消费以藏区为主,少量销往内地。牦牛为农牧民提供肉、乳、毛绒等畜产品,是藏区牧民重要的生活及收入来源。近年来,以牧民消费为主的总体消费趋势没有明显变化(占80%以上),由于屠宰季节比较集中,大部分冷鲜肉在9-11月销售,其余时间以冻肉销售为主(鲜肉消费和冻肉消费之比为20:80)。销售到内地的牦牛肉多数按照普通牛肉销售,销售价格与普通肉牛挂钩。


(三)产品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较少。目前牦牛肉、奶产业发展还处在初级加工阶段,肉、奶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落后,没有形成完整的肉、奶产业加工体系。部分地区正在开展区域特色牦牛肉产品开发,主要是通过赋予牦牛肉生态价值,对肉质特色进行宣传,打造具有地理标志的特色产品。


(四)国内供需平衡,基本无进出口。目前牦牛产品(牦牛肉、奶、皮毛等)主要满足藏区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少量作为普通牛肉或肉牛制品销往国内其他地区,基本没有进出口。


(五)价格先跌后涨,不同区域、环节各不相同。2012年以来,活体牦牛平均价格每头4000元,牦牛价格先跌后涨:2012-2015年下跌,2015年之后有所上涨。特别是西藏自治区,深入青藏高原腹地,大部分地区海拔更高,牦牛生长期更长、运输成本更高,加上可替代产品较少,牦牛均价明显高于其他藏区。牦牛肉在藏区属于基本生活物品,藏区总人口较少,对牦牛肉需求稳定。随着国内肉牛产品供不应求,牦牛肉也水涨船高,价格稳步攀升。2015-2019年,牦牛肉价格每千克分别为58元、57元、58元、62元和68元(整理藏区各省农牧厅数据所得)。


资料来源:布瑞克数据库



(六)养殖成本呈V形态势,各环节收益水平有所差异。总体而言,全国牦牛(活重)总成本呈V形趋势。2012年为最高点(每头3758元),之后下降到2016年低点(每头2757元),2017年后呈上升趋势。2012-2016年,得益于现代牦牛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推广,牦牛生产期缩短、死亡率下降,总成本逐年下降;2017年以来,随着国家环保政策力度加大,牧民逐渐变传统放牧模式为圈养模式,圈舍等物质成本和人工成本的上升推高了总成本。


资料来源:布瑞克数据库

数据来源: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藏区综合试验站调查数据


分环节看,各养殖环节均实现盈利。据西藏和其他四省藏区牦牛养殖户调查,各环节成本收益各不相同。母牛、犊牛、架子牛和育肥牛纯收益分别为1177元、1043元、1414元和2861元,育肥牛环节收益最高。


二、我国牦牛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一)集约化和生态化是发展方向。牦牛产业作为藏区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承担着国家“绿水青山”、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承载着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也承载着藏区人民脱贫致富、全面小康的希望,国家仍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其向现代化、集约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二)科技支撑得到进一步强化。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因地制宜,开发出许多适用技术与模式,如牦牛一年一胎高效养殖技术、牦牛提纯复壮及改良技术、牦牛冷季暖棚饲养技术、牦牛高繁低育模式、牦牛错峰出栏技术、牦牛差异化产品加工与品控技术、牦牛副产品开发技术等,这些组合技术在试验地区取得良好成效,将在适合地方进一步应用推广,科技支撑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三)市场需求诱发新业态、新机遇。从国内外市场需求看,消费者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牦牛产品作为高原净土有机食品,将受到广大消费人群的青睐。同时,青藏高原旅游业蓬勃发展将进一步增加牦牛及其产品的市场需求。牦牛文化作为藏族文化的一部分,也将成为神秘藏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三、贫困地区牦牛产业发展情况


(一)总体情况


西藏自治区、四省藏区(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属于我国“三区三州”集中连片贫困区,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基础薄弱。牦牛产业由于其生产特性,是不可或缺的脱贫致富产业。


(二)主要经验做法


1. 发展生态畜牧业,打造“牦牛之都”。以青海为例。2008年以来,青海省以打造“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为主线,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在打造草地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在工作,加快了畜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全面转变。


2. 转变农牧传统养殖观念,构建现代养殖模式。构建高寒牧区放牧补饲、半农半牧区季节性错峰出栏、低海拔农区异地差异化育肥技术相结合的生态互补养殖模式。采用TMR技术集中育肥牦牛,在标准化牦牛育肥场实现了6人养殖5000头牦牛,牦牛合作社实现7人养殖2000头牦牛。成功转变了牧民的传统牦牛养殖观念和传统的靠天养牛放牧生产模式,提升牦牛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和竞争力。


3. 提升养殖条件,应用杂交改良技术。牦牛是一个较为原始的家畜品种,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其具有很强的耐粗饲、耐寒等性能,但是生产性能较低,且出栏周期较长,一般5-8年。在国内牦牛专家的指导与帮助下,通过藏区暖棚建设改善牦牛养殖条件,开展“夏秋放牧、冬春补饲”、“高繁低育,错峰出栏”等模式,有效缩短了养殖周期(2-3年即可出栏),兼顾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并通过杂交改良、提纯复壮等技术提升其生产性能,提高了出栏体重,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典型案例分析


1. 青海省天峻县合作社扶贫模式。2008年,梅陇村率先在青海省组建了股份合作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在草场承包经营权和牲畜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牲畜、草场等生产要素作价入股整合,开展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成功探索出了“以草场承包经营权、牲畜折价入股、劳动力专业分工、生产指标量化、用工按劳取酬和利润按股分红为主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


2. “村支部+公司+贫困户”扶贫模式。四川省小金县新桥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政府扶持,技术能人带头的农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一种村集体经济模式,实现村集体分红收入,也是当地党委、政府探索“支部+公司+贫困户”的脱贫攻坚新模式。贫困户通过为公司种植牧草、劳动务工、代牧、代养等模式实现增收。


四、我国牦牛产业发展问题和面临风险


(一)主要问题


1. 生产方式落后,养殖效益低下。


(1)全放牧无补饲,科技含量低。由于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及牧民传统养殖经营观念的影响,牦牛生产科技含量十分低下,基本全靠天然放牧,无补饲、无投资。


(2)基层防疫体系基础薄弱,疫病预防不到位。目前基层防疫体系基本完善,但基础薄弱。藏区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素质不高,中专学历以下文化程度占80%以上;办公设施缺乏;经费投入不足,防疫员补助低,影响工作积极性,建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队伍支持力度。


(3)出栏率低,养殖效益不高。由于牧民饲养管理粗放,造成出栏周期长、出栏率低、周转慢、养殖效益低。且受宗教和生活习惯的影响,藏民普遍存在惜杀、惜售牦牛的习惯,藏区牦牛平均出栏率仅为15%,致使牧民虽存栏多,但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加上牦牛生长周期长,经历多个“夏壮、秋肥、冬瘦、春死”轮回,浪费了很多本就稀缺的牧草资源,对藏区自然资源环境也造成了很大压力。


2. 产品开发不够,企业经济效益较低


(1)牦牛产品结构单一,加工水平不高。牦牛虽全身是宝,但目前真正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是牦牛肉和牦牛奶,且单产较低,牛肉产品主体仍处于简单分割阶段,加工转化水平低,低端产品产量大,而产品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冷鲜肉和中、高端牦牛肉产品产量有限。


(2)品牌培育滞后,营销手段落后。对牦牛肉的绿色生产方式和营养价值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很好地挖掘其生态价值,牦牛肉在市场上与普通牛肉同等对待,与普通牛肉同价销售,稀缺的牦牛肉没有进入高端牛肉市场,无法彰显其价值。


(3)交通不便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由于牦牛生产季节性强(集中出栏9-11月份,挤奶季节5-10月份)、单产和总产低、牧场运输产品交通不便(牧道建设不够),间接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4)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也限制了牦牛产品的消费空间。藏区地处我国青藏高原,远离我国人口密集区,牦牛产品作为生鲜品,保质期较短,不便于铁路和公路运输。而利用航空运输,必然会增加其运输成本,导致产品成本增加、价格增高,限制了其消费市场和空间。


3. 藏区基础设施缺口大,基层服务体系跟不上


(1)藏区牧业基础设施缺口大。目前藏区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牲畜暖棚、防疫巷道圈、牧道/奶源道等,牧区群众对牧道、奶源道建设的愿望十分迫切。


(2)基层服务体系薄弱,合作社服务能力有限。一方面,疫病防治服务体系健全,但技术人员队伍不足,村级兽医防疫员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另一方面,合作社数量不少,但实际运营能力、服务能力与带动效应还非常有限,特别是在养殖环节,未能在提升养殖技术水平上有明显的效果。


(3)牧户与企业联系不紧密,商业运作模式不成熟。由于牧户组织化程度低、合作社建设不完善,以及企业与合作社、牧户利益连接不紧密,不能有效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牧户”产业带动模式。牧户与屠宰加工企业、市场的联系不紧密。在大部分藏区,牧户出栏牦牛主要通过中间商“牛贩子”收购,这种交易方式对牧户利益不利,影响养殖效益和经营的积极性。


(二)风险分析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中华水塔”,其生态环境极其重要,也极为脆弱,为获取更多经济收入,牧民超载放牧现象时有发生,草场退化、沙化严重。藏区牧民目前还主要以放养为主、围栏补饲为辅,牦牛养殖数量直接影响其经济收入,而且国家草原保护实行限畜、禁牧制度与牧民养殖增收存在矛盾。


1. 生态保护责任重大。青藏高原,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重要的生态屏障,其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藏区肩负着重大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和压力,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发挥好牦牛和高寒草地组成的草畜系统对维持高原生态平衡的特殊作用,在保护中求得发展,建立草畜平衡机制,推广舍饲半舍饲、划区轮牧、高效养殖等适用技术,对天然草地保护利用,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是青海牦牛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2.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牦牛产业是藏区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最有潜力产业。牦牛既是农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更是稳定增收的主要来源。如何引导牧民群众通过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新观念,提高生产技能,增强致富本领;如何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转变牦牛生产经营方式,并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建设让更多贫困人口充分享受资源资产收益权,实现精准脱贫、增收致富,是牦牛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五、政策措施建议


(一)科技领域


1.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牦牛产业发展。依托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相关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开展联合集中攻关,开展以牦牛选育、营养调控、饲草资源利用、健康养殖等技术研究,加强人畜共患疫病防控技术、安全高效疫苗及诊断试剂研发,加快提高牦牛种业科技创新水平。


2. 建立牦牛主产区高效、绿色养殖技术体系。针对高寒牧区饲草料季节性缺乏和草原超载,农区牛源紧缺的问题,建议进一步通过营养调控、饲养模式等综合技术集成创新,建立牦牛主产区特色养殖技术体系。构建高寒牧区和农区饲草料资源和牛源有效互补、牧繁农育的立体生态差异化牦牛养殖模式。


3. 构建牦牛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快构建牧繁农育技术体系和模式,加快推动牦牛产业转型增效,深入分析发展牦牛产业的优势与劣势,从产前向产终挖掘优势和特点,强化顶层设计,全力打造以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社为纽带、以牧户为基础的从能繁母牛饲养到良种选育、从育肥到屠宰深加工、从产品流通到食品餐饮的牦牛发展全产业链,构建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差异化的牦牛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体系。


4. 实行差异化科技扶持政策。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集中攻克畜种改良、集约养殖、产品加工等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加快研制适合高海拔牧区气候条件和产业发展实际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快速转移转化,强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加大优良类群牦牛、野血牦牛本品种选育力度,建立健全繁育体系,大力研制和推广全舍饲、半舍饲养殖、高效繁殖技术,扩大科学养殖规模,优化饲养管理条件,持续提高单产水平。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工艺技术创新,实现产品种类多样、品质优良、市场占有率提高。


(二)政策领域


1. 长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是提高牦牛产业发展的关键。牦牛的遗传改良和品种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相关部门在制定惠农惠牧政策的同时,应充分考虑牦牛种业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扶持。


2. 努力打造和健全牦牛全产业链。应加快建立良种繁育、科学养殖、适时出栏、集中屠宰、冷链流通、精深加工、打造品牌一体化、一条龙的牦牛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主要牦牛优良类群的品种选育基地与种牛冻精生产基地,挖掘野血牦牛资源潜力,提升牦牛良种化水平。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建立设施齐备、工艺先进、污染可控、支撑有效、产出高效的牦牛设施养殖与夏季强度放牧有机结合的健康养殖模式。


3. 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牦牛生产方式转变。加快构建适合牦牛“牧繁农育”的育肥生产体系,打造“种一片草地、养一群牦牛”的养殖模式。构建促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长效机制,促进现代牦牛产业可持续发展。


4. 开发多元化精深加工产品,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率。目前牦牛肉精深加工产品极度匮乏,基本以风干牛肉为主。应加快推动调理肉制品、休闲肉制品等多元化的产品研发上市。支持企业建设骨血、毛皮、头蹄等副产物的精深加工生产线,推动牦牛产品综合高效利用,提升牦牛产业附加值,促进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5. 加快经营模式转变。坚持生态优先,引入“生态+”现代新理念,不断夯实专业合作社基础,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牧户+市场”等经营模式,鼓励培育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经纪人开设网店,搭建多元化的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订单牧业,探索和推进新的经营模式,走出一条符合牧区实际的“一二三”深度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牦牛产业发展路子。

推荐内容
临沧永德: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牛羊
畜牧业
2024-03-26
2023年天津市农业发展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
粮食
生猪
牛羊
2024-02-07
2023年青海农业农村调查数据
经济运行
粮食
生猪
牛羊
2024-02-07
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稳中有进 进中向好
经济运行
生猪
牛羊
蔬菜
粮食
2024-02-07
2023年甘肃经济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效速兼具
经济运行
粮食
生猪
牛羊
2024-02-06
吉林省2023年经济运行情况
经济运行
粮食
生猪
牛羊
2024-02-06
2023年江西畜牧业生产保持稳定
经济运行
生猪
牛羊
禽蛋
2024-02-06
2023年内蒙古全区经济勇闯新路 奋进争先 再谱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
经济运行
牛羊
乳业
粮食
2024-02-06
2023年湖北经济运行情况
经济运行
粮食
生猪
牛羊
2024-02-06
2023年广西经济恢复向好 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经济运行
粮食
生猪
牛羊
2024-02-06
关注我们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微信:nxf365
反馈建议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