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积分:0
开通VIP会员 · 享八大权益
未开通
农小蜂VIP , 您的专属数据定制管家
立即开通
退出登录
绿色食品产业“链长”内参(总第7期)
2023-07-27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
我要定制
免费咨询

云南唯恒基业科技有限公司长期关注并服务于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1+10+3”产业链(“1”:粮食;“10”:茶叶、花卉、蔬菜(含食用菌)、水果、坚果(核桃、澳洲坚果)、咖啡、中药材、牛羊(含奶业)、生猪、乡村旅游;“3”:烟草、甘蔗和天然橡胶)。2022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王予波省长提出“深入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塑造绿色发展新优势。实施产业强省三年行动,按照建立一个工作专班、制定一个行动计划、完善一套政策的推进机制发展重点产业。”“链长制”的工作机制将有助于各级地方政府推进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固链、延链,推动产业链集群集聚发展。


绿色食品产业“链长制”内参重点聚焦全国“链长制”实施成效及相关产业发展案例,将长期为政府、产业研究机构及企业提供国内“链长制”实施模式、重点产业集群解构、产业公共服务、产业监管、产业数字化、产业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及先进措施,助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1 内参提要


本期以河南省和昆明市官渡区的“链长制”推进方案为研究对象,阐述“链长制”模式下,政府出台的相关意见、办法及创新举措,洞察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同时,从产业集群、产业公共服务、产业数字化、产业监管等方面,为产业“链长制”洞察提供参考。


2 “链长制”洞察


2.1 河南省:实行“链长制”打好“创新拳”


2020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新兴产业链工作推进机制的通知》,《通知》要求按照“较好基础、一定基础、起步阶段”三个层次,确定产业链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分行业制定新兴产业链现代化提升方案并组织实施。由省级领导兼任10个新兴产业链的链长,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补齐新兴产业链短板和突破关键领域,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链,壮大发展新动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1)实行链长牵头、部门负责工作机制


围绕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新一代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尼龙新材料、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5G等10个新兴产业链,按照“一个产业链、一个方案、四个清单、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原则,成立由省级领导同志为链长,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统筹推进的工作专班。由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分别牵头,聚焦补齐产业链短板和突破关键领域,确定产业链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分行业制定新兴产业链现代化提升方案并组织实施。


(2)实行清单管理、按月调度工作机制


分行业制定新兴产业链重点事项、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清单,实行跟踪推进、动态调整。重点事项清单由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推进,其他三个清单由所在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负责推进。省政府每月召开工作例会,听取四个清单落实情况汇报,协调解决存在问题。


(3)实行信息共享、定期通报工作机制


各地、各有关部门及河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原豫资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要定期梳理新兴产业招商动态、重点企业和项目对接、重大战略合作意向等情况,及时报省发展改革委汇总,实现信息共享。对新增的重点事项和重点项目,由省发展改革委梳理并提交省政府每月工作例会研究后,纳入清单管理。省政府每半年开展一次新兴产业链工作情况评估,并及时通报结果。


2.2 昆明市官渡区:出台 “链长制”工作方案,形成“5518”工作格局


为进一步谋划和推进重点产业链发展工作,2022年10月,官渡区制定出台了《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方案》把“5518”产业链工作格局作为抓产业发展的总纲,围绕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对外贸易、文旅康养、地产经济5条重点产业链,建立产业链“链长制”。瞄准“三类500强”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外资企业,全力推进重点区域发展、重要产业布局、重大项目落地,着力推动形成5条重点产业链(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对外贸易、文旅康养、地产经济)、5大强链工程(建链、壮链、补链、稳链、护链)、1套工作机制(包括工作调度机制、服务保障机制、督导机制、评价机制等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和规范)、8项重点工作(制定一个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一个招商数据库、梳理一张敏感要素清单、组建一个咨询服务团队、组建一个产业发展联盟、出台一个专项扶持政策、制定一个行动方案和年度计划、制定一套考核评估方案)的“5518”工作格局。力争通过2到3年,各产业链面向行业100强企业招引落地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一批关键技术、拳头产品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形成辖区内千亿级龙头企业、百亿级骨干企业、十亿级高成长企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


(1)坚持领导挂帅、高位统筹


构建官渡区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围绕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对外贸易、文旅康养、地产经济5条重点产业链,建立产业链“链长制”。成立官渡区产业发展指挥部,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有关区级领导担任副指挥长,指挥部统筹负责全区重点产业的招商引资和发展培育工作,各产业链负责推进各专项重点产业发展的项目招商、项目洽谈、项目建设、项目服务等具体工作。 


(2)坚持链式思维、重点突破


内部统筹好产业发展各专项领域主管部门的发展规划、支持政策、行业监管、政务服务等管理资源;外部统筹好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社会资本、科研机构、领军人才等要素合力。通过内外部资源统筹优化,实现在财政资金、项目用房、生态环保、能源消耗、人才支撑等各环节对产业链全链条发展支持的精准施策。


(3)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运作


围绕“十四五”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区内主导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为指引,强化各产业链龙头企业的招引和培育,以链主企业落地带动生态圈企业配套,实现产业生态集群发展,持续推动官渡区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以“链长制”模式充分发挥政府服务监管和企业市场化运作优势。


3 产业集群——河北廊坊打造“两带一圈”特色蔬菜产业集群


2022年4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公布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河北省环京津设施蔬菜产业集群入选2022年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廊坊市立足环京津和环雄安区位优势,2022年该市以打造高附加值蔬菜产业和高端精品蔬菜为目标,整合相邻地区、相近产业资源,重点推进环京津高端精品蔬菜产业带、环雄安设施西甜瓜产业带和北三县高端净菜供应圈“两带一圈”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结构合理、链条完整、功能互补的优势蔬菜产业集群,引领带动全市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廊坊市通过设施精特蔬菜综合试验推广站加强技术指导,示范推广10大核心技术,建立院士工作站2个,制定市级蔬菜生产标准6项;对接河北省蔬菜产业创新团队,建立科技创新驿站4个(设施蔬菜2个,草莓1个,胡萝卜1个),累计推广应用面积20余万亩。


3.1 环京津高端精品蔬菜产业带


廊坊以固安县、安次区、永清县、三河市为重点,打造环京津高端精品蔬菜产业带,建设规模化精品蔬菜园区,发展原味番茄、设施黄瓜、胡萝卜和精细叶菜等高端蔬菜,扩大设施蔬菜规模,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增强品牌销售理念,培育新销售业态,提高京津高端市场占有率。


3.2 环雄安设施西甜瓜产业带


廊坊以大城县、文安县、霸州市、安次区为重点,打造环雄安设施西甜瓜产业带,发展小无籽西瓜和天蜜脆梨、羊角脆、博洋系列等优质高端甜瓜,通过壮大设施规模,升级设施设备,提升标准化技术能力,温室设施种植与露地栽培结合,达到四季生产、周年供应,构建南部县环雄安一体化农业发展新格局。


3.3 北三县高端净菜供应圈


廊坊以三河市、香河县、大厂回族自治县为重点,打造北三县高端净菜供应圈,发展韭菜、生菜、油菜、香菜、莴笋等精细叶菜,对标全国一流水平,重点建设对接环首都高标准设施蔬菜应急保障基地,示范推广高产优质蔬菜新品种,加大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力度,促进生鲜蔬菜产业集群发展,从集约化种植、鲜菜采收、净菜加工、质量检测到冷链配送,建设对接首都高品质、高档次的绿色蔬菜一小时供应圈,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发展,形成具有家庭后厨房式蔬菜供应体系。


4 产业公共服务——厦门“四个一”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是厦门市现代产业体系四个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现有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企业1400多家,拥有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159家,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1家,上市企业10家,2022年英科新创、致善生物成功过会,华厦眼科挂牌上市。拥有全球首个戊肝疫苗、国产首个宫颈癌疫苗、国产首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慢性乙肝长效干扰素等众多颇具声名的创新产品。


厦门市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经验做法,可总结为四个“一”——“一张蓝图”、“一套体系”、“一组平台”、“一个生态”。厦门市积极搭建产业交流平台,为生物医药产业营造政产学研医与金服用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先后举办2023中国(厦门)生物药产业大会,福建省医药企业与医疗卫生机构“手拉手”对接活动等系列活动,汇聚“产学研用管投”等多方资源,活跃产业交流气氛,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


4.1 一张蓝图


早在2003年,厦门市就将生物医药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扶持发展,始终坚持规划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2015年出台首个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先后进行多次优化、提升,持续完善生物医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和服务链。2022年,厦门市统筹推进“4+4+6”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4.2 一套体系


厦门市构建全要素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中试基地—加速器—专业园区”产业孵化培育体系,高标准建设生物医药专业化产业园区,形成较好产业集聚。


4.3 一组平台


厦门市先后支持建设了分子疫苗学和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3个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厦门生物医药测试分析平台等26个市级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推进福建省生物制品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厦门大学生物安全三级(P3)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和提升生物医药创新支撑体系。特宝生物、万泰沧海等8家企业设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全市建有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1个。


4.4 一个生态


厦门市不断完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环境,积极推动“一窗口、三中心”落地,进一步提升在完善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速度。目前已有58个省药监局行政许可的事项可由园区服务工作站为企业就近办理,时大力支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临床试验资源供给,目前已建设5家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福建省分中心,5家省级、12家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5 产业数字化——数字赋能山西隰县梨果发展


隰县素有“中国梨乡”美称,农业之长是以“玉露香”梨为代表的梨果产业。为重点抓好以梨果产业为主的农业全产业链示范县建设,该县按照“三化六高”要求,即梨果产业标准化、品牌化、优质化,推动高科技突破、高素质生产、高品质上市、高效益回报、高频率宣传、高质量发展,针对梨果产业链的“短板”,着力在补链、强链、延链上做大文章。2020年,隰县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科学技术,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成全县首座智慧果园,配套了大数据服务中心,升级了农业云平台智能生产模块,打造多元主体协同作业、智能管理数字赋能的现代化产业模式。


5.1 补链:强化种植、加工和营销链条


为解决种植环节存在着标准化生产意识淡薄等不足之处,隰县依托善品良田合作社,组织5个梨果示范村组建产业党建联盟,整合零散果园,实行规模化种植。特别是聚焦标准化生产,通过优中选优打造精品果园,建成水肥一体化果园1.8万亩、智慧果园5000亩,建设了4项防灾减灾技术设施2000余亩,为梨果产业的品牌化和优质化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隰县还着力补齐梨果产品加工、销售链条存在的“短板”。山西野里垣土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组建隰县玉露香梨数据平台和数字化交易中心,并与江西绿萌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了玉露香梨智能分选线,新建了智能果品分选线5条,实现玉露香梨产业发展的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操作、信息化管理,便于产地和各贸易商的有效对接,推动梨果产业由传统种植向标准化、智慧化、数字化、全产业链方向发展。


5.2 强链:壮大优产、优加、优销链条


生产“特优”梨果并能实现其市场价值,重在提升生产、加工、营销能力。所以,隰县把“强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集中到这三个方面,通过推动资金、人才集聚,开展高频率宣传活动,切实做到优产、优加、优销。


资金“强链”。隰县与农行、农商行、建行等金融机构协调对接撬动授信资金,推出低成本金融产品,落实中小微企业首次贷政策;建立企业应急周转金,已累计使用3800多万元;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落实留抵退税1100多万元。


人才“强链”。隰县与省农科院共建试验站,成立电子商务培训基地,积极培养电商人才,为市场主体注入活力;落实小升规、专精特新等各项奖励政策,助力梨果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实施农村本土人才回引工程,建立结对联系制度,打好“乡情牌”“乡愁牌”,动员本乡本土在外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开展梨农素质提升培训76场8600余人次,全面提高玉露香梨标准化生产、智慧化管理水平。


宣传“强链”。通过高频率宣传,为优销赋能。去年,该县主动作为,制定了《隰县玉露香梨区域公用品牌保护实施方案》,在央视财经频道《第一时间》栏目宣传播出14次;印制发放了4000万枚溯源果标,果业、市场监管、公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打假12次,全方位加大品牌宣传和维权保护;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梨果销售,扎实开展“帮农忙、促增收、助振兴”活动,县委常委会以上率下,带动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助农采收销售;启动数字化产地仓,举办第六届玉露香梨采摘节,扎实开展“五进十销”活动,有效扩大了梨果产品市场影响力和营销规模。


5.3 延链:加长产前、产中、产后链条


在隰县的梨果产业中,产前、产中、产后链条延伸长度不足,导致这一主导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力不强。为此,隰县采取“延链”的办法,成立了隰县农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7家乡级子公司,联合70家村级合作社,投入资金1200万元,采取“市县公司+村级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合作建厂,实施梨果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预计年产值达3486万元。其中,隰县集中精力延伸梨果产业的产后链条更值得一提。


在加工业链条延伸方面,该县引进山西仁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念极青”玉露香梨膏;发挥隰县玉露香酒有限公司技术人才优势,开发了“享之乐”玉露香酒;借助隰州天天饮料有限公司加工平台,推出了“天天饮料”梨汁等优质产品。


在营销业链条延伸方面,该县围绕梨果产业大力发展电商,着力解决梨果销售问题。据了解,全县共建立了952个电商创业团队。其中,农村电商服务站135家,专业合作社86家,各类公司215家,个体户516户,还有百余家淘宝、快手等平台网店。全县电商队伍逾2万人,形成千军万马的“蚂蚁军团”。电商的发展,为隰县梨果产品营销打开了广阔市场,也带动了电商企业发展。例如,北纬36°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年销售额实现1000万元以上。


6 产业监管——广东构建中药全产业链监管生态


广东是中药产业大省,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企业355家,超过10亿元的中药生产企业9家,中成药过亿元的品种30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4个,保护期内国家中药保护品种69个,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全省岭南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为了促进本省中药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广东省提出构建中药全产业链监管生态,广东药监部门在中药全产业链监管中的定位为“三管”,即管质量、管注册、管追溯,涉及三方面工作: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全产业链质量评价机制建设、中药材生产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6.1 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


广东省积极探索,围绕法定标准、行业标准、指导原则与规范指南、国际标准建设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构建了包括种子种苗、生态环境、科学种植、采收及产地加工、运输储存、饮片炮制加工、销售服务、饮片品质溯源在内的质量保证体系,通过优化技术要点及SOP标准,提高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加强中药质量并提高临床获益率,为老百姓提供优质优价的中药产品,进而促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6.2 全产业链质量评价机制建设


在健全全产业链质量评价机制方面,组建了广东省中药协会、广东省药学会中药全产业链质量评价专业委员会、广东省药监局中药全产业链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等多个中药全产业链的科学研究与研讨平台,组织相关单位开展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基础研究和实地调研,组建中药全产业链的专家人才队伍。通过实地调研结合广东省相关企业的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对中药种源培育、种(养)植、生产加工等全产业链的现状进行摸底评估,厘清中药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框架,从安全子标准(农残、重金属),过程管理(中药材选址、种植、采收加工、生产、包装与储运等规范),全过程质量管理规范(人员、记录、过程追溯体系),再到产品技术子标准体系(种子种苗、饮片、成品标准),构建多个层次的中药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至今已起草相关标准或技术指导原则30余项,已经发布团体标准15项,预计本年度将继续发布团体标准15余项。


6.3 中药材生产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广东省大力推进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从源头提升中药产品质量水平。加快岭南常用大宗中药材“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支持企业通过自建、合作等方式全产业链发展,规范组织种植与初加工。引导制药企业、中药饮片厂采购有质量保证、可溯源的中药材。

绿色食品牌“链长制”内参(第七期).pdf
2.93MB 2023-07-27
查看
下载
附件下载
绿色食品牌“链长制”内参(第七期).pdf
2.93MB 2023-07-27
查看
下载
往期内容
绿色食品产业“链长”内参(总第10期)
2023-10-30
完整目录
点击阅读
绿色食品产业“链长”内参(总第9期)
2023-09-28
完整目录
点击阅读
绿色食品产业“链长”内参(总第8期)
2023-08-31
完整目录
点击阅读
绿色食品产业“链长”内参(总第6期)
2023-06-30
完整目录
点击阅读
绿色食品产业“链长”内参(总第5期)
2023-05-26
完整目录
点击阅读
绿色食品产业“链长”内参(总第4期)
2023-04-28
完整目录
点击阅读
绿色食品牌(预制菜)“链长制”内参(总第3期)
2023-02-09
完整目录
点击阅读
绿色食品牌(咖啡)“链长制”内参(总第2期)
2023-01-10
完整目录
点击阅读
绿色食品牌“链长制”内参(总第1期)
2022-12-20
完整目录
点击阅读
关注我们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微信:nxf365
反馈建议
知识产权